曲高和寡,苏宁与东软的帝国之路
Updated: Jan 16, 2021


博主按:在过去五年多时间里,本人前后写了超过50篇有关投资的文章及研报,非为博人眼球,而是整理逻辑与思路,自我拷问与解惑,给自己和身边同好们切磋之用。
我研究与跟踪的企业并不多,过去十年加起来不超过十个。这也许不是个好习惯,但却是我的风格,我个人信奉”弱水三千一瓢足“的人生哲学,相信深度聚焦的能量。这就和我读书一样,读的书不过聊聊数本,但我会反复玩味,如《孙子兵法》一书,我就整整读了十年。慢慢地,这些企业和这些书就会和你产生了某些奇妙的链接,让你有时候会比他人多看到一些隐约的风景,而关键时刻的灵光一闪与惊鸿一瞥,会让你做出稍微不同的决定。
关于苏宁,我跟踪的时间长达八年,写他的文字想来也有十几万了。旧文新发意义不大,因为不够应景。但这次自己遭受新冠的洗礼后,既有劫后余生的喜悦,也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感慨。在我的眼中,苏宁易购这只让我赚到第一桶金的企业也在经历凤凰涅槃,即将浴火重生,这也可以看作我对他的期许。因此,我又一次开始了建仓动作,在同一个企业身上再次下注。改天打个电话给巴菲特老爷子,问问他在同一个企业身上做二次投资算不算打孔两次。
苏宁是A股市场特别值得玩味的一家企业,曾集三千宠爱也招怨恨万千,看懂并不容易。我过去十年犯的最大的“错误”就在这家企业身上。之所以给错误打上引号,是因为我逃过了过去数年绵绵无绝期的下跌,这是运气,并非我的本事。用前面的话,就是那”一瞥之惊鸿与一闪之灵光“。虽然没有仓位,但我的眼睛并无片刻的远离,因为我一直在等待。这过程,如王洛宾泪洒三毛的诗句 ” 等待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苏宁当下处于深潭谷底,入驻的机构资金为零,可谓资本市场的弃儿。老子曰”洼则盈,敝则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此刻当为长线建仓的良机。孙子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当下8元以下的苏宁,下跌的空间几乎封死了,因为价值摆在那,价格与价值的偏离程度摆在那,如果再下跌,必然会有左侧资金去承接,没有散户和机构,也会有产业资本介入。这就立于了不败之地,即为”不可胜“!可胜在敌,可以猜测,可以做路径推演,但不可视之为必然发生的决策依据,因为不可控,大可无为待之。至少,我相信均值回归的必然性。投资中,择时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对我本人是最难的环节。因此,我愿意牺牲一些时间效率,去确保战略上的高胜率。买入一家企业,投入的不仅是金钱,也是机会成本。极限低估,30年的历史大底,这是我此刻投资苏宁的逻辑之一。先为不可胜,斯为守正!
国内国际资本凭借资本实力及先进互联网技术优势构建的闭环生态体系,对传统经济进行降维打击。强如苏宁国美都奄奄一息,更不用说小商小贩了。互联网电商,就是要一人干十人百人千人的活,这是原生效率。而在我们国家,普通百姓与小商小贩还是大多数,这也是基本国情。只讲效率不讲公平,那是会出大问题的。在这点上,欧美在十年前就看得很清楚,沃尔玛申请了半个世纪的银行都没成功即是一个例子,因为方方面面都在反对,因这是搏命之争。如果继续容忍资本不加节制地侵蚀一切,那真的会国将不国,民将不民,河蟹蛇会与消费内需也就无从谈起。现在风向已变,约谈、加税及其他接踵而来,“强化反垄断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是钟阳ZZ局会议及钟阳金鸡会议的定调。风向变了,零售行业到了十年来的政策拐点,这是我此刻投资苏宁的逻辑之二。以待敌之可胜,此乃出奇!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是苏宁在过去十年真实的战略选择与发展态势。当下,苏宁的业绩与盈利拐点市场已依稀可见,但在我眼里清晰而确定。苏宁财报不好读,不能以纯粹的财务视角去考量,这里就不做展开了。投资人既要看到杯中之酒,更要注意山水之间。总之,双击可期,逻辑之三。
置之死地而后生!此刻,没有人买,都在卖。逆向之王邓普顿说 “当所有人都在夺路狂奔时,很可能就是你大摇大摆进门之时“。8元以下的苏宁,您可以从容买入,因为没人和你抢;不要到了16元,大家一窝蜂地抢,那可就大大违背了孙老爷子”以逸待劳“的伏兵之道。
写本帖,非为荐股,只为记录,亦为抒发”劫后余生凤凰涅槃“的感慨。做投资的您,如果花800人民币买了一手,赚到了一包圣诞节的咖啡豆,那是您的善缘;如果您买了一手亏了200,那是您的孽缘。都是您的缘份,与我真的没关系。最多,我允许您在心里暗骂我一句” 臭小子,大脑被新冠搞废了!“
是非成败转头空。电商江湖远,且行且珍惜!


作者: Jason Nie I 版权所有: 财富温哥华
在我大A市场,有两家神奇的企业,一曰苏宁云商,一曰东软集团。近两年来因二级市场表现不佳,被广大股民朋友戏称为“苏宁晕伤”与“东软软蛋”
苏宁由张近东先生于1990年创立于南京,东软则由刘积仁博士于1991年创立于沈阳。经过近二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均确立了在各自领域里的领导地位。三十而立,指日可待。2010年年初,苏宁正式发布上线苏宁易购,宣布向新零售领域进行全面战略转型。2011年年末,东软在国外、香港与北京同步注册成立熙康健康科技,宣布向大健康领域进行全面战略转型。两家企业的转型变革波澜壮阔,但企业界、学术界及资本市场却对两家的战略转型褒贬不一,充满争议,这从二级市场一波三折的股价表现可见一斑。
作为对两家企业都有长期关注的投资人,本人发现在两家企业的转型伊始,在战投名单里出现了一个共同的身影 — 弘毅投资。这引起了本人极大的兴趣,开始有意无意地对两家企业进行各个层面上的观察与比较。比较后发现,这两家企业形肖神似,发展的轨迹如出一辙,极高的相似度让本人吃惊不已。
国内做投资的友人说我闲着也是闲着,怂恿我把这事写上一写。我说码字好辛苦,历史教训告诉我,但凡涉及苏宁的文章,无论优劣,必挨板砖。做投资为赚钱而非吸睛,自个知道就行了,不一定非得形诸文字。不过他有一点说对了,来北美都快一年了,真的很闲。今日腊八节,窗外飘着大片的雪花,如精灵在飘荡。孩子们和太太都去上学了,剩下我home alone了。“闲着也是闲着”,那就写吧!于是乎,我煮了杯咖啡,打开电脑,拟了个小标题《曲高和寡,苏宁与东软的帝国之路》,开始记录有关苏宁与东软的形似与神肖来。
首先申明几点。第一,本文并非严肃的研究报告,纯粹是本人信马由缰式的点滴感受,供自己与同行者消遣之用,不能作为投资参考。据此操作,后果大大的严重。第二,本文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数据也不见得准确,纯属瞎扯,倘若从本人不正经的文字里有些许正经的感悟,或者让您感觉到有必要重新审视您手中的投资标的,那是您的本事,与本人无关。第三,本文是写给对苏宁和东软有较深了解的朋友们看的,不讲细枝末节,不求严密推理,想到哪写到哪,您若觉得粗糙与突兀,还请谅解。第四,欢迎轻松或严肃的讨论、批评与补充,但不接受无端谩骂与肆意乱喷(这是写苏宁的风险),否则一律拉黑。我非大V,粉丝与我无关。本人只需少量有互动的朋友,彼此间能够坦诚沟通,相互欣赏,偶尔指出各自思维的盲区与认知的缺陷。这是本人所珍视的网路福缘。
言归正传。接下来,本人将从总舵主、滚雪球、虾扯蛋、护城河、政商关系、称重投票、分拆上市、另类茅台等八个方面对两家企业的相似性进行阐述。

苏宁总舵主张近东,安徽天长人,1963年出生。东软总舵主刘积仁,辽宁丹东人,1953年出生。两位企业领袖虽然年龄相差十岁,但算是同一代企业家。两人身上拥有某些共同的气质,都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与高瞻远瞩的战略家,都胸怀帝国梦想的王者之气与家国天下的浪漫情怀。

I 张近东先生 来源:百度图库 I


I 刘积仁先生 来源:百度图库 I

两人经过二十年的奋斗,均带领各自的企业攀上了各自领域的高峰,无论金钱、地位、声誉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正常的逻辑就是急流勇退与安于守成。但两人均出人意料地进行大张旗鼓的探索性转型,一时间风萧萧兮易水寒,大有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势。罗永浩有句名言,“Future belongs to the few of us still willing to get our hands dirty!”(未来属于我们当中那些仍然愿意弄脏双手的少数分子!)这话用在苏宁与东软的两位总舵主身上恰如其分。他们已经赢得昨天的未来,现在依然愿意弄脏双手,去赢得今天的未来。
弘毅投资在资本市场如风向标一般地存在,这家联想控股成员企业中专事股权投资及管理业务的著名机构先后投资了苏宁与东软。投资即投人,弘毅掌门人赵令欢对张刘二人的评价道出了背后的真谛:“在中国什么最可靠?人最可靠。张近东守信有能力,我们为什么不投他?这么多年过去了,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功,依然还有创业激情与打拼精神。我对他这样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从2003年到今天,弘毅一共投资了80多家企业,这是我们第一次把这么多钱投给了一位老师。跟东软的历史相比,弘毅还是一家刚刚诞生的孩子。我记得2003年创办弘毅的时候,我们的团队对中国的优秀企业与企业家做过扫描,东软和刘积仁那时就在领先的名单上,我们从那个时候就一直仰慕这家企业与这位企业家。在刘老师的领导之下,这个团队有强悍的执行力,能够说到做到,不管多长多远,都想得清楚、做得清晰。而最让我感动,也让我觉得一定要投的因素,就是刘老师和企业始终以诚信为本,每一个承诺都认真地去想、去做,这是我们作为投资人感觉到对未来有信心的原因。”
诚如赵令欢所言,张刘均非苟且之人,而是始终心怀诗与远方。张近东的远方是将苏宁打造成全球领先的新零售生态帝国;刘积仁的远方是将东软打造成为涵盖医疗设备、医院精细化管理与健康管理大数据,链接医疗机构、医生、患者、社保机构、保险公司与社区及政府的大健康平台。两人的帝国梦想,一览无余。
说到帝国梦想,可能马上就会有朋友拿乐视怼我,特别是这两天乐视以市场一致预期的方式开始高台跳水表演。同样是帝国梦想,本质确有天壤之别。贾跃亭的帝国梦,仅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与PPT堆里;张近东与刘积仁的帝国梦想,都有扎实的基础、过硬的团队、步步为营的推进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资源。在张刘的帝国征途上,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金戈铁马,听到炮声隆隆。
美苏电器争霸,堪称中国现代商业史上的经典战役。最终,不可一世的国美陨落,步步为营的苏宁赢了。“苏宁做不过国美,我就把苏宁送给你!”这是张近东的豪言。Best or None!王者气质真的是天生的。东软同样也是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现年65岁的刘积仁依然目光如炬,豪情万丈,引领东软迈入一个更宽阔与辽远的海洋。当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样的人,当得起“王者之气”,配得上“一颗冠军的心!”
刘张二人志在千里的王者之气与家国天下的浪漫情怀在各自二十多年的商业历程中随处可见,大家可以多看看他们的演讲稿、访谈录以及相关的文字与视频,这是了解企业以及企业家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另外,大企业的总部建筑同样能够体现当家人的精神气度。远处的苹果和特斯拉就不说了,大家随我往下看。

I 苏宁易购总部大楼 来源:百度图库 I

苏宁易购总部大楼的规划和设计是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公司NBBJ公司负责,其主设计师曾主导过比尔·盖茨基金会总部等众多经典案例。

I 东软医疗国际产业园 来源:百度图库 I

咋一看还以为是欧洲大家族的城堡吧?这是东软医疗国际产业园,东软这样的园区还有很多。刘积仁博士亲自参与了大部分构思与设计,尽显科学家的严谨与艺术家的情怀。

巴菲特老爷爷有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湿湿的雪与长长的坡。”人生如此,投资与实业亦然。应该有很多朋友小时候都玩过滚雪球游戏吧。一个小小的冰块、石头或者就是一把雪,在雪地上滚几下就会迅速膨胀成一个大雪球,只要你有足够的力气、兴趣与时间,这个雪球会滚成足够惊人的体积。这就是所谓的滚雪球效应!


苏宁和东软,是否都找到了湿湿的雪与长长的坡呢?是否能滚成一个硕大无朋的雪球呢?能否滚成一个大雪球尚不可知,这个结果需要后验。可知的是两家企业俱已找到了各自的湿雪与长坡。无论是苏宁的新零售还是东软的大健康,均契合了消费升级这个贯穿未来二十年的宏观投资主线,有着无比巨大的市场容量与成长空间,需求近乎永不枯竭。愿意深究的朋友不妨自己去雪乡一探究竟吧。详细地址:www.baidu.com & www.xueqiu.com
雪湿坡长,理论上是可以滚出巨大的雪球的。但最终能否滚成大雪球,还有其他制约因素,例如是否会偏离轨道掉下悬崖,又是否会在途中遭遇石头撞得粉身碎骨。在技术层面上,本人相信张近东和刘积仁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苏宁与东软都是老牌上市公司,均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化竞争优胜劣汰后的产物,毫无疑问都具有过硬的战斗素养与胜利者基因,核心管理层几乎找不到任何诚信污点。没有诚信污点的上市公司当然还有不少,然而加上二十年的定语,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两家企业的转型战略,均是高瞻远瞩的深刻转型,是脱胎换骨的改革,不成功则成仁。从战略形态看,容易被误读为过于分散,四面树敌。如果不能够对企业及行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有较深的了解与洞悉,很难发现其战略的高度集中性,准确地说是形散神聚。所有的分散都是围绕一个集中,是为了实现生态闭环而采取的各个环节上的所谓分散。
两家企业的主业貌似都不止一个,但从更宏观及发展的角度看,基本上都可以看成只有一个。
对苏宁来说,大的方向分为房地产与零售,但我倾向于将苏宁看成一个泛零售企业。房地产是历史,渐弱;零售是未来,趋强。幕后房地产粗放地赚钱,将精细地补贴台前的零售。我相信终有一天,张近东会昭告天下,我们苏宁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零售企业。
对东软来说,则是一老带二新,一老指软件,二新指医疗健康和新能源汽车。但我倾向于将其看作一家大健康企业。软件是历史遗产,还在凭借市场惯性产生利润,不断地哺育两个新产业,特别是对大健康不遗余力地投入。二十多年的软件企业,虽然还在赚钱,但垂垂老矣。对此,刘积仁心知肚明。新能源汽车板块,东软作为参赛选手,获得一个好名次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鼎冠军,则无可能。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也是未来,而且东软有资源积累和先发优势,放弃是不会的,但需要用独立的团队去运作,不能和大健康搅在一块,于是就有了专门从事新能源汽车的东软睿驰。对于大健康,则被上升为企业的核心板块,板块之下又细分成东软医疗(主攻医疗器械)、东软望海(主攻医院精细化管理)与东软熙康(大健康管理),每一个细分板块基本都在本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假以时日,大健康铁人三项全能赛开打,谁会是,谁又能是东软的对手呢?到了那天,刘老师也会说,东软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大健康企业。
苏宁与东软都是精通战略卡位的企业。
苏宁通过不予余力地打造线下物流与门店等硬资产构建护城河,成功实现卡位,确保自己能够始终站在擂台上,能够抵挡住一切野蛮人的入侵,不可一世的阿里帝国也不得不过来握手言和,现在更是将市场上所剩无几的几个玩家拉回到自己擅长的线下进行主场决斗。这是何等的内力、眼光与韧性!
东软1994年就开始步入大健康领域。彼时中国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项目刚刚启动,刘积仁便提出“数字圈地”计划,进入了社保行业提供解决方案。经过20年的精耕细作,目前已占领社保信息化市场超过50%的市场份额。社保信息是整个大健康生态链条上的核心一环,东软通过超过50%的市占率,成功实现了核心资源上的卡位。二十年哪,当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竞争对手再强大,也没有了施展空间,地被东软圈了,任你是谁也休想建房。布局大健康的玩家多如牛毛,BAT也都在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进行大健康布局,因为谁也不敢轻易放弃这个未来的重要领域。据本人不完全统计,BAT三家在大健康领域的投资都超过200亿,但依然看不出谁一定能在未来的华山论剑时问鼎天下。这与医疗健康行业的独特性有关,这个行业是受严格监管的,各个医院之间,甚至同一医院的科室之间,也是信息不通,俨然信息孤岛。用刘积仁的话说,如果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手段做医疗健康,会死的很惨。这几大巨头在大健康领域给人带来的直观变化主要是挂号、排队、支付等环节的优化,属于浅层次的改良。而深耕医疗健康二十年的东软则不同,可以深度介入诸多环节的流程再造,在社保、商保、医院等资源上有压倒性的先天优势,属于深层次的改革。这是东软发力大健康的底气所在。

对价值投资稍有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护城河这个概念。护城河,又称行业壁垒,简单来说就是相对于同行业竞争对手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凭借该独特优势可以抵挡同行业其他公司的竞争,使企业得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巴菲特说,谁能找到拥有宽阔护城河的企业,谁就能获得股市的长久高收益。所以找到一家有护城河的公司非常重要。


并非所有企业都拥有护城河,拥有宽阔护城河的企业,如皇冠上的珍珠,可遇而不可求。对于苏宁和东软这两家胸怀帝国梦想的企业,拥有宽阔的护城河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那么,他们的护城河是什么呢?
一千个读者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投资人眼里也会看到不一样的护城河。这并不奇怪。没有谁敢说自己就一定是那唯一的正确。在本人对护城河的认知里,不可复制性是护城河压倒一切的标准。一切可以被竞争对手复制的优势均不能称为有效的护城河。根据这个标准,苏宁与东软的护城河就呼之欲出了。
苏宁护城河:线下重资产,特别是物流仓储系统。对手要么没钱(数百亿人民币),要么有钱没胆,要么有钱有胆但没时间。
东软护城河:数字化圈地,也即社保信息化领域超过50%的市场份额。只要东软没有政治风险或者企业破产,社保系统更换的可能性接近于零。打个简单的比方,在2000年房地产刚兴起的时候,假如一家企业圈了全国50%的住宅与商业用地,试问哪个对手能够望其项背呢?数字圈地与实物圈地有所差别,但无本质的不同。

在中国做企业,政府关系重要;在中国做大企业,政府关系很重要;在中国做涉及国计民生的超大企业,政府关系则是重中之重。


那么,苏宁与东软的政府关系怎么样呢?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以下几个事实。
1) 现任总书记和总理都先后参观过东软集团;
2)东软集团专设政府事业部,公安部、财政部、发改委等6成部委都是东软的长期战略客户;
3) 张近东在各省市的商务访问,几乎清一色都是省市一把手亲自接待;
4) 所有的民营银行唯一以大股东企业命名的只有“苏宁银行”。BAT都没做到,老张做到了。
在中国,企业做大了,难免和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但是,在海外网路上,有关张近东和刘积仁这方面的消极新闻,几乎一条都找不到。这,也很重要!

称重与投票也是价值投资理论里基础性的概念,这是价值投资的开山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里说的。“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但市场长期是一台称重机。”这种价格与价值偏离的现象在任何一家上市企业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在苏宁与东软身上,极少数人在称重,大多数人在投票。值得安慰的是,赢家每次都是少数人。


一般说来,相对于乌合之众的小散群体,大股东、产业资本、聪明资本这些群体更具有称重的资格与能力。大家如果不反对,我们不妨就一起看看苏宁与东软的几次体重测试。

I 图表来源,本人自制 I

再看东软,战略投资的对象基本为其下属子公司的大健康板块,而并非冲着上市公司本身。这符合本人“东软的未来在于大健康”的认知定位。东软的孩子们体重究竟如何,请看仔细了。
1)2017年12月22日,东软集团、平安人寿、泰康人寿、东软控股以15.04亿元对东软望海进行增资;其中,平安人寿、泰康作为战略投资人,增资金额合计约14.42亿元。东软望海估值达到25亿。(请注意:东软望海连续二年亏损,2016年度亏损0.3459亿。至2017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再次亏损1.2441亿,当期营业收入0.3954亿,净资产仅为1.9614亿。)
2)2014年12月12日,东软集团公告,弘毅投资、高盛、东软控股、加拿大养老基金(CPPIB)、通和资本等投资者斥资16亿元人民币对东软医疗进行增资,并以11.33亿元人民币从东软集团购买其所持有的东软医疗一定比例的股权,同时也为东软医疗管理团队及骨干员工设置了股权激励。另外,弘毅投资、高盛、东软控股及协同创新等投资者将共同对东软熙康进行1.7亿美元的增资,同样也为东软熙康管理团队及员工设置了股权激励。东软医疗与东软熙康共获得37亿人民币的投资。
3)东软集团6月7日公告,2016年12月7日至2017年6月6日,东软控股累计增持上市公司东软集团9164.9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37%,增持平均价格为18.83元/股,增持金额合计17.26亿元,完成了2016年12月披露的拟增持5%-10%股份的增持计划。
简单统计结果:东软大健康3年融资67亿。这是要干嘛?
虽然大股东及战略投资者强烈看好,但二级市场却不买账。东软集团(600718)在短短2年多时间内,股价由36元一路滑落到13元,股价跌去了60%多。截至今日,东软集团收盘价为14.18元。这冷冰冰的现实让广大投资人不禁感叹这个市场的荒谬与神奇。
市场是否有效?对这个问题,我同意的观点是“市场短期无效,长期有效!”因为“市场短期是投票器,长期则是称重机!” 影响投票的因素很多,有市场情绪,有资金取向,有政策引导,但最核心的莫过于对企业的理解与解读。读懂了,就敢称重;读不懂,就只能瞎投票。市场“犯了错误”,是价值投资者的机会。但难就难在真的确定是市场“犯了错误”,而并非自个“屁股决定脑袋”进行选择性论证呢?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确不能也不敢确定。但对于苏宁与东软,本人确定市场出现重大错误。有些东西,如茅台的升天与乐视的倾覆,只可能迟来,决不会缺席。

对上市公司价值重估,一个有效路径就是分拆上市。苏宁和东软在我们可预见的将来大概率会有一系列的分拆上市行为,有些分拆方案甚至已经被纳入了企业的规划与日程表。


为何不搞大一统而要进行分拆上市呢?刘积仁对此有个有趣的说法,“望海、熙康、东软医疗,这几家业务各不一样,也与东软集团的软件业务模式不同。烧钱的公司按照烧钱的道走,研发的公司按照研发的道走,服务的按照服务的道走,就像土豆、苹果、芒果放在一个箱里,估值最后可能是土豆的钱,也可能是苹果的钱,但肯定就不是芒果的钱了。” 对此本人十分认同。苏宁也是一样,上市公司主要包含零售、物流与金融三大板块。苏宁物流的资产与内涵价值据专业人士评估,可以媲美甚至超越顺丰。顺丰控股的市值自高峰滑落46%以后,截至今日仍然高达2226亿元,而整个苏宁上市公司截至今日的总市值却只有1266亿。何谓一眼定胖瘦,这就是!
苏宁潜在分拆上市对象:苏宁物流、苏宁金服、苏宁银行
东软潜在分拆上市对象:东软医疗、东软熙康、东软望海、东软睿驰

喜欢做功课的朋友都会发现,尽管苏宁与东软的大动作层出不穷,但是财务表现却不佳,利润指标也不行,比起同行来都要差一大截,怎么可能会成为明日的天皇巨星呢!所以,反对票如雪片飞来,一时间压得两家上市公司的股价抬不起头来。其实,大众也许普遍犯了两个错误。第一,犯了线性思维的错误。利润率不好,就没有未来吗?就不值得给高估值吗?请看看京东和亚马逊吧。利润率不高的深层次原因找到了吗?试图了解了吗?第二,对企业的战略选择与所处的发展阶段认知不清,不清楚那些壮士断腕志在千里的杰出企业,往往会选择放弃眼前谋求未来,主动长期置身于战略性亏损状态,不断挖掘护城河,这些“深挖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企业都是潜龙在渊,终有一日会飞龙在天。当然,潜龙在渊要多久,飞龙在天待何时?这些是不确定的,也许3年,也许5年,也许10年。


对于这个问题,没必要讲太多,因为聪明的大脑一点就透。那就说一点吧。从苏宁的近几年财报可以看到,总体成本不降反升,总体利润不升发降。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本人认为这是苏宁志在千里的表现。苏宁这些年数百亿真金白银投入物流等线下资产,这些是一次性的长期投入,但是计入的是当期成本。未来,这块的成本也就是维护和折旧成本而已。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吧。盈利和成本相伴相生,苏宁大规模的扩军备战结束之日,就是盈利火山爆发之时,而且爆发的持续时间会很长。也许,彼时的苏宁,就是“另类茅台”。国美这个衰样,每年还大赚特赚,苏宁难道不如国美?
东软,亦是如此。除了东软医疗起步早,其他哪个健康板块赚钱了?熙康、望海、大象就医等等,亏的稀里哗啦,但集团是不遗余力且不亦乐乎地予以哺育和投入,这从整体上大幅拉低了上市公司的盈利,因此收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对票,股价也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了。稍微动点脑筋就会明白,要想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的财务表现,直接把这些亏损的板块给扔了就行。可人家不但没有,反而当作宝贝精心呵护。好傻,对吧?
抬头看看墙上嘀嗒的钟,孩子再过一小时就要放学了。猛然想到答应她的一件事还没办,赶紧收笔,出门办差去。
朋友们,未来属于他们当中那些仍然愿意弄脏双手的少数分子,未来也属于我们当中那些愿意陪国王漫步的少数分子!
祝大家腊八节吉祥如意,投资顺利!
本文写于2018年腊八节
加拿大温尼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