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
Updated: Jan 17, 2021

作者: Jason Nie I 版权所有: 财富温哥华


莫言曾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也有人说这是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的。没兴趣去考证,但我欣赏这份宗教般的情怀。因为,我的灵魂就曾被这样一位老师唤醒过。
他是一位语文老师,高大帅气,儒雅风流,胸怀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以其对文学的热爱和情感去驾驭他的课堂与一众目瞪口呆的农村学生娃。他常常有感而发,信马由缰,汪洋恣肆,情之所至,不能自已。
他的板书一丝不苟,规范如教科书,一笔一划间,能感受到充沛的情感。他偶而会给我们讲书法,讲的最多的是楷书。他称“楷法无欺,书必有年”。记得他曾给我们欣赏过郭沫若的楷书,给予的评价是“规范但不呆板,堪称艺术!” 郭老泉下有知,也该欣慰了。
他读书颇多且杂,喜欢剪贴摘抄,厚厚的笔记本仅我偶然得见就有四五本之多。这种经年累月的积累,为他的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好素材。信手拈来,常收画龙点睛之效。
他给我们讲《诗经》,多有延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I 《诗经 国风 卫风》I

他在课间常穿插讲解《人间词话》与《文心雕龙》。王国维三境界至今如烙印刻在我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I 国学大师王国维 I

他朗诵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声情并茂,如饮甘泉。那巨大的美感,驱使我花了三个早晨将这篇长长的文章给背了下来。如今俱已忘却,但那空灵俊秀的文字之美,依然在不断滋养着我的心田。
他朗诵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抑扬顿挫,莽莽苍苍。那饱满的情绪,激发我又花了三个早晨将这篇长长的文章给背了下来。如今也已忘却殆尽,但相看两不厌,还有敬亭山。
余光中的《乡愁》与《珍珠项链》,亦如一颗颗种子,深深埋种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但逢雨露,次第花开。行色匆匆的我们,不知此生是否还能再续与文学的一线因缘?

I《乡愁》 余光中 I

新学期,我们教室由一楼搬到了二楼。这位老师踱着方步缓缓而来,气定神闲地开讲,“我如往常那般去了楼下的教室,没有看到你们熟悉的面孔,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的同学们都已经更上一层楼了!” 这大师般的开场白,非学养深厚如他,不能致也!
有一天,下着毛毛细雨。他走进课堂,开口便是,“同学们,近来淫雨霏霏,数日不开,我颇多感慨。刚才一路走来,我不由得想起一句应景的诗句,这里分享给大家。” 说完抽出一只粉笔,用漂亮的板书在黑板上留下我至今难忘的诗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I《春日》 北宋 秦观 I

他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会谈到先生帮其原配夫人孙荃女士改的诗稿。“风动珠帘夜月明,阶前衰草可怜生。幽兰不共群芳去,识我深闺万里情。” 并且写下评语“如此深情,如此功夫!”
他之讲坛,吾之圣殿。此地,长亭外,古道边,可以语上,宜若登天。此地,天之涯,地之角,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此地,浊酒尽,别梦寒,大江东去,千古风流!
这位老师,当年照本宣科过什么,我完全不记得了。但类似上面提到的林林总总,我是记忆深刻,无法释怀。他那汪洋恣肆的气度,那充沛饱满的热情,那流连于文字山水间的陶醉,深深地,深深地感动了我,将我的心灵带至一个从未涉足过的殿堂。
同学群里曾有同学说起当年的这位老师,说他水平不行,因为学生高考分数不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评价标准,我不能说这位同学错了。但在我心中,这位老师是我这辈子遇到过的最棒的老师,他引领了我,开启了我,激励了我!

I《师说》 唐 韩愈 I

九五年离校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位老师,但我常常会想起他。今天我怀揣忐忑尝试着用微信联系他,居然成功了。他说他今年已经55岁了,在池州。我对他说,我还记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哈哈大笑。真是美好的一天!
“如果你想要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谨以此致我敬爱的非典型性语文老师,陈侃先生!

I 陈侃先生近照 2018年 I

本文写于2017年4月23日
加拿大温尼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