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身在加拿大,你不可不知的银行秘密

Updated: Sep 6, 2022


作者: Jason Nie I 版权所有: 财富温哥华




几天前,奥村的Garvin兄发来微信,“Jason,你怎么不推销一下自己,在朋友圈也从没见你发过广告啊,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在银行工作呢?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卡城的老丁也总说我书生意气,面皮薄。朋友们的批评充满善意,也很正确。确实,我在CIBC工作一年多了,还真没提过银行的事。今天周末,太太一大早带俩丫头远行,送大女儿去千里之外的埃尔伯塔上学,我留在家里照顾猫猫狗狗花花草草菜园子。这份安宁,对忙碌的中年弥足珍贵。和狗子巡完山,分享了一只苹果,做了一份超级加强版的咖啡,打算写点东西,权当回应一下好友们的关怀。


打开电脑,心里有些茫然,因为不确定要写什么,因何而写。来加拿大前,我在市场领域工作了近二十年,是一个市场工作者。工作之余,全部身心几乎都扑在投资上。曾有人问我最喜欢做什么,我说那就是安安静静地做做功课,写写随笔,那于我便是极惬意的时光。就如今日这般。


过去十五年,我涉猎过股票、基金、债券、PE及金融衍生品。来加拿大后,又补了一把房地产投资的功课。内心深处,我倾向于称自己是一个投资人。十年前的某段时期,我很反感别人说我是炒股的,现在早已释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股民也好,投资人也罢,不过是一个称谓,又有何分别。投资虽属业余,但我却付出了专注的精神与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这里倾注了我最大的热情与心血,有光荣和梦想,地狱与天堂,有贪婪、恐惧、浮躁、彷徨、无助、执念、救赎、挣扎、坚持、觉醒、和解与悲悯。在投资的世界里一路走来,我感知自己,感知他人,感知世界。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我心依然!


倘若人生还剩最后一份职业,那便是投资了!


五年前,全家登陆加拿大,我真的做起了所谓的职业投资人。整整四年,我都闲在家中。每当太太埋怨我好吃懒做,我便默念心诀:手中无剑,焉知心中无剑!后来有一天,我陪小女儿在公园里荡秋千。她突然脆生生地对我说,“爸,我觉得你可以在Tim Hortons或者Subway找到一份工作的。我相信你!” 我心里一惊,猛然意识到我很可能犯了一个大错误。女儿们还小,没有见过我努力工作时的样子,所以很可能不知道努力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她们眼里,我整天游手好闲,就接送他们,遛遛狗,做做咖啡,像极了一个loser。这还了得!我决定重回职场,从零开始做一份工作。


经过近半年的准备,我通过了加拿大金融行业从业资质考试,开始找工作。因为偏爱投资,所以重点投了简历给当地几家财富管理公司。陆续有了一些面试,并通过了IG财富管理集团的三轮面试,连背调都做了。因疫情爆发,最终也没去成IG。搬来基洛纳前一个月,拿到了IG Kelowna的offer。蒙贵友相助,很快又拿到了CIBC的offer。鉴于IG不给金融顾问提供底薪,连工作电脑都要自己买,所以简单粗暴地决定来了CIBC。现在看来这个选择也还不错,否则我根本不知道我有这么多不知道。当然,如果去了IG,很可能又是另一番天地。总之,随缘而处,随遇而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经过一年的摸索,随着英文水平的提升,工作渐入佳境。近段时间以来,每周业绩都排在奥肯拿根地区的第一名。行长在晨会上总问你一个新人是怎么做到的,我笑笑没说话,因为我知道他老人家不过是随口一问,以示鼓励之意,不能当真。但我自己也觉得奇怪,按说我在本行英文最烂,专业素养也并不突出,暂时不应该有此成绩的。我也没有刻意做业绩,一切就这么自然地发生了。我逐渐感觉到喜欢我的客户越来越多,很多人会谈结束了还不打算离开,以至于好几次被老板敲门让我控制时间,说下一个客人在等着了。


懒得总结了。到了我这个年纪,争强好胜之心已经淡了。在一个非母语的国度,混在一堆老外中间,能处个中班就阿弥陀佛了,哪还敢痴心妄想。我现在每天主要工作就是和客户聊天,尽可能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目标与需求,然后根据自己在金融领域的积累与沉淀,尽可能去帮他们避险、省钱、赚钱、优化,从而达成财务目标。无论是做了一个大方案,还是解决了一个小问题,我都感到高兴。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能来我办公室陪我聊天一小时,少说也得同修千年吧。


银行流程感强制度严格,一言一行要求一板一眼,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要怎么说都规定好了。但我似乎并不喜欢这种方式,一来英文非我母语,让我照本宣科用规范的语言流畅表达确实有难度,二来我自己的确有些不同的理解,因为我来自东方中国,我也在投资的枪林弹雨中反复穿梭过。所以在和客户的沟通过程中,我常会冒出这样的话,“这个方案的优缺点和原理就是这样,但对此我有一点个人的理解,说出来也供你参考一下。” 我发现真正能打动客户和引发他们兴趣的往往是这些个性化的见解。从银行的视角去审视过去的投资,以投资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银行工作,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想这或许就是跨领域的好处吧。


五年前登陆加拿大时,我便形成了一个观点:国外的金融机构很难深度满足海外华人的金融需求,这里既有顶层设计的原因,也有沟通的问题。沟通的障碍不仅是语言区隔,更深的障碍是文化差异。例如为服务付费老外觉得天经地义,但我们会心如刀绞,因为我们接受免费服务已经习惯了。我认为,要深度满足海外华人的金融需求,必须是我们中国的大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分部,并由我们华人员工来做一线的服务。所以,我衷心地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资金融机构来海外,我相信这迟早会发生。我也希望我所在的城市多一些华人同胞,这样我做出一点成绩才会心安理得,不再如今日这般惶恐,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在异国他乡为自己的同胞提供服务,我有先天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广告结束,接下来是答谢环节。


为了感谢大家的捧场,特意抱出一坛银川大曲,请朋友们就着我烹制的几道小菜,浅酌几杯。这些都是我基于日常的观察与思考,将我们华人同胞可能会掉入的一些银坑标注出来,并将消防通道也一并画出。从业时间短,水平有限,请大家体谅,也请同业前辈们批评指正。



我该开成居民账户还是非居民账户?

我们华人来加拿大后,第一件事可能就是来银行开户。开户时如果出示的是中国护照,银行员工就会问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人家随口一问,咱们可不能随口就答。如果回答错了,影响很大。


如果你回答是非居民,那么接着就会输入你是中国居民,账户就开成非居民账户。也有部分人对自己是居民还是非居民搞不清楚,就随口说是非居民,自然也就开成非居民账户。最典型的就是持有学签的留学生,明明是居民身份,很多学生错开成了非居民账户。还有人来的时候是非居民,例如拿旅游签证的游客及陪读妈妈们,开的自然是非居民账户。但后来换了学签、工签、PR甚至入籍,也不知道来银行做更改。


那么,这个账户居民属性搞错了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如果你开的是非居民银行账户,就会自动参与到全球金融信息交换平台(CRS),除了TFSA、RRSP、RESP等注册产品以及房贷信用卡等信贷产品外,你在加拿大所有的存款、投资、理财等金融信息将由银行负责采集,并通过加拿大税务局(CRA)定期传送回中国。


可能有朋友会抱怨,银行也太不负责了,为什么不给我把关。这可不能怪人家。依据加拿大法规,银行工作人员不能给客户是居民还是非居民身份给与任何的提示与建议。


如果你是居民,不要错开成非居民账户。如果你换了学签、工签或PR,一定要及时来银行更改账户的属性。如果你不清楚如何界定自己是不是加拿大居民,请自己google研究或者联系会计师咨询。



我的账户为何被银行强制关了?

被银行强制关停是另一个需要防范的风险。关停前,银行会给你发信,要求你限期关闭账户,取出存款,还清在该行的车贷、房贷及信用卡等。触发账户关停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有以下几类。


1)不配合反洗钱调查。例如有人从海外汇入一笔学费生活费,然后分别打给儿子、女儿及亲友账户。这些看似合理的举动,在银行看来就是典型的不正常行为,很容易触发反洗钱调查。银行给你发信要求你提供相关文件澄清,你要么没收到,要么忽略了,要么不重视。几次下来都得不到你的配合,银行就会采取行动。


2)滥用个人账户。你开的是个人账户,但却用于国际代购或日常生意经营,导致有频繁的资金进出,这就属于个人账户用于商业用途的不当行为,也会被银行清除。


3)自作聪明打擦边球。你是非居民银行账户,然后贷款买房,这本身没问题。但你房子用来出租,而且租金收入每月存入这个账户,这就是大问题。因为非居民在加拿大购房只能用于自住,而不能用来出租。你每月固定租金存入,等于清清楚楚告诉银行你房子在出租。你在明目张胆地违法,哪家银行还敢留你?


4)违法犯罪被曝光。例如你恶性伤人、商业欺诈、种植大麻等上了新闻,银行就会第一时间将你扫地出门,与你划清界限。


如果被银行清除,基本无法回旋,后果很严重,特别是在该行有房贷的。银行会要求你限期还清房贷,你要么找到接盘的银行(难,因为你是被银行清除的),要么自己筹款还清,要么卖房还款,要么进入法拍程序,房贷不是小数目,所以没有一个选项是轻松的。总之,身在海外,我们所有的活动都要合法合规,切不可自作聪明,因小失大,最后被银行清除。



我要不要用信用卡?

市场上始终有一种声音:远离信用卡!坚决不碰信用卡!我认为这并非理性的声音,似乎不碰信用卡,你就不用花钱似的,你的财务状况就能得到根本的改善?其实要杜绝的不是信用卡,而是不当使用及不当管理。在加拿大这个信用体系完善发达的国家,信用记录的重要性不用我说了。你信用分低,信用记录差,不仅房贷车贷各种贷款与你无缘,你找工作也会困难重重,甚至连房子都租不到。


我给新登录加拿大的客户的建议常常是,银行能给你信用卡,就先拿着吧,因为信用分建设与信用记录的时间长度也有关联,所以越早开始建立信用记录越好。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这也是加拿大政府为了帮助新居民快速建立信用记录融入加拿大信用体系的优待措施,否则怎么会给信用记录为零的新居民发放信用卡呢。留学生、工签持有者基本上都能申请到信用卡,虽然一开始额度不高,但却有个相对容易的开端。此外,绝大部分的信用卡都有积分或返现功能。假如你一年通过信用卡消费两万刀,按照平均2.5%的返现率,你就能得到500刀的返现,为何不要呢?难道这两万刀非要通过借记卡支付,你才觉得舒坦吗?


有人说,有了信用卡就会导致自己大手大脚地花钱,所以不能用。那属于心理建设与行为管控范畴,不在本文探讨范围。


关于有效提升信用分的几个小提示:


1)全额还款。不全额还款会伤害信用分,因为评信机构会认为你财务紧张。


2)控制信用额度利用率。当信用卡的使用额度过高,就可能伤害信用分。经常性顶格使用,评信机构就会认为你财务紧张,需要靠信用卡度日,自然就降低你的信用分。具体使用额度达到多少开始损害信用分,并没有看到官方规定,但35%是各大金融机构给客户的普遍建议。信用卡刷爆一次就要被扣150分,几年都赚不回来。


3)全额支付账单。我个人的习惯是见到账单立即就付,以免晚付或忘付。不按时支付账单,会被计入信用记录,六年后才能被消除。


4)用网银实时监控。很多客户以为设置了信用卡自动还款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前几天我帮一位女士做银行业务梳理,她说她信用卡是自动还款的,没问题。我对她说,设置自动还款确实是一个防止忘记付款的解决方案,但依然不是完善保险的方案。我个人的习惯是通过网银做管理,设置各种功能提醒,实时监控,这样才能万无一失。会谈快结束时,我帮她查看了一下她的信用卡。果然,还没到还款日期,但已经刷爆,但因为她没有设置功能提醒,所以毫不知情。结果可想而知了。


5)不用附属卡。除非你还是孩子,否则尽量使用自己的信用卡,因信用记录是与个人绑定的。我来加拿大四年时间一直没有申请自己的信用卡,一直用太太名下的信用卡的附属卡,美其名曰stay simple。后来才知道,我居然没有信用记录。感情我四年里花的钱都在帮太太做信用建设了。难怪在办理信贷业务时,她受欢迎,我被鄙视了。


6)定期查看信用记录。养成习惯,至少每年查看一次,对自己的信用状况多做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与修正。查询自己的信用记录不会损害信用分,可以随时查查。我自己就下载了一款Borrowell APP到手机上,这是我们CIBC旗下的一款产品,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分了。


7)先付账单再申诉。发现信用卡账单有问题,例如被人盗刷了,被商家重复扣款了,账单明明支付了却显示没有支付,从而拒付账单。这是错误的做法。不管什么原因,你不付或延迟支付,都直接损害你的信用分。正确的做法是先付账单,再进行后续申诉的动作。在加拿大,只要真不是你花的钱,并且申诉及时,基本上都会得到满意的结果。


对资信好的客户,银行通常会主动给你预批信用卡或预增你的信用额度,有的客户一概拒绝,有的客户则照单全收。这两个极端的做法都值得商榷。


对于一个人持有多少张信用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太多太少都不好。从信用分有效建设的角度,2-3张信用卡比较好,因为这样能保证每张卡的经常性使用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信用卡太多了也不好,因为管理起来有困难,一旦出现疏漏,就会对信用分产生负面影响。至于信用额度的提升,我的建议是接受。假定你每月花费保持不变,信用额度提升了,就能让你的信用额度使用比例降下来,这直接利好信用分建设。


说了信用卡,不能不提一下它的孪生兄弟 - 循环信用额度(Line of Credit)。这个信用额度是什么,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官方定义太正式,我给它一个简单定义:无任何持有成本的虚拟信用卡。它没有月费年费这些东东,你不使用,它就安安静静地躺在你的银行账户里,以单独的账户存在。你一旦急需用钱了,就可以不用申请直接使用,可以提现、转账、付账单,就和你常规的银行户头一样。你用了才会产生成本,利息按照你实际使用的金额以及使用的时间计算。


如果银行主动预批给你循环信用额度(Line of Credit)要不要呢?我的建议是一定要。我本人选择拒绝的唯一理由就是额度太低了,懒得麻烦才会不予理睬。银行从来就不是一个慈善机构,晴天送伞雨天收伞是他们常干的事。你越不缺钱越不需要钱时他就越要慷慨给你钱,你越缺钱越需要钱时他就越不肯给你钱。所以,天晴时有人免费送你雨伞就收下吧,改天下雨了,你手一撑身上就不会被淋湿了。有备无患,何乐不为。


在申请房贷时,通常你申请的贷款总额就是你的房屋相关的信用额度(HELOC),你所还的按揭贷款里面的本金部分会自动转化为你的可使用信用额度,也是不用申请就可以使用的,利息比上面的Unsecured Line of Credit更低,因为这个与你房产挂钩,属于有抵押的性质。但是,并非所有的房贷都会自动产生这个HELOC,你需要和你的贷款顾问进行确认,要求他们这么做,才能保证批下来的不仅是一笔房屋贷款,而是一个可循环使用的信用额度。可别小看这个HELOC, 有很多人用它多买了好几套房呢。不信的话,去问问你身边的房产投资达人们。为什么他们在拼命Refinancing? 就是冲着这个信用额度来的!


如果你身边有朋友是私人银行的客户,你问他私人银行的好处是什么?如果他诚实待你,他的回答除了个性化的服务外,一个更大的原因就是信贷支持。如果你是私人银行的客户,你有100万加币的可投资资产在他们那,他们会以低于市场利率贷给你300万甚至400万,然后你还可以用这笔钱购买大概率赚钱的定制化产品。这就是信贷支持,也是富人越来越富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不是富人更聪明更勤奋,而是人家在那个圈层,银行愿意把这个钱给他们赚,因为他们是金融生态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来只想说信用卡,结果东扯西拉一大堆,无非是想强调信贷对我们的金融生活及财务建设有多么重要。因为我发现不少客户视一切信贷产品为洪水猛兽,避之犹恐不及,特别害怕负债,看到银行主动给你提高额度就惴惴不安,生怕着了银行的道。说好听点是保守,说难听点是财商堪忧。



最低还款还是只还利息?

信用卡、Line of Credit及各种贷款在申请时,银行通常会提供两种非全额还款的选项:最低还款额与只归还利息。我们华人同胞一般都会全额还款,这个必须点赞。加拿大本地人中有不少人会选择非全额还款。


很多人并不清楚最低还款额与只还利息的差别,就随便选了一个。但这两者性质不同,处理不好也可能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最低还款额,一般只还欠款的2%左右。例如,你花了1000刀,就只用还20刀;只还利息的话,同样花1000刀,但所还金额却随着市场利率浮动。当利息是1%的时候,你只需要还10刀;利息涨到10%的时候,你就需要还100刀了。


为了加深理解,我说一个案例。高老板是某行的房贷客户,通过房子做加按,最后获批了一个50万加币的Line of Credit。老高是生意人,看加拿大的利率这么低,就把这笔信用款全部提出去用于生意了。为了低成本长期占用这笔款,就选了一个最低还款额,然后就回国打理生意了。每月自动还款2%,随着市场利率的单边上行,利息很快就超过5%了,这样就导致了他的欠的本金越来越高(未还的利息自动转化为欠款本金),并一举突破了50万的信用额度。这时候银行就会给高老板发警示函要求其限期还款。高老板人在国内,根本就没看到寄到他在加拿大地址的催促函。这样几次下来,银行就启动了司法程序。等高老板心急火燎地赶回加拿大时,他的房产已经进入拍卖程序了。后来支付了大笔罚款和律师费后,才保住了自己的房子。


其实高老板并不差这点钱,也不是还不起,之所以选最低还款额,就是想占银行的便宜,而且也没有搞明白细微差异潜藏的风险。高老板在生意上也许很高,但和银行打交道上却并不那么高明。理性的第一选择永远是全额还款,特殊情况下,也要选只归还利息,绝对要避免最低还款额的选项。



NSF是个什么鬼?

刚来加拿大的第一年,俺家领导发现信用卡账单上多了一笔近50刀的罚款,打了很多电话过去才搞清楚是超刷了几刀的信用卡额度。于是电话理论,说为什么到了额度不提醒我,为什么到了额度还让我刷卡成功,你们这不是陷阱吗?赶紧的帮我设置到了额度就不让我刷。周旋了N次,最后人家退还了这笔罚款,并说做了限刷设置。但后来还是被扣了两次,再也不返还了。


这就是加拿大的NSF (non-sufficient fund)透支罚款,也就是说你用了超过可使用余额的钱,立即会被罚款,即便你是不小心多用了一块钱也不行。这个罚款还不轻,35-50刀。同一天可以被罚好几次。我就见过好几位加拿大客户因为这个原因每年被罚几百到上千刀,老厉害了。


对NSF,我简单陈述几个事实:


1)我老婆问,为什么到了额度不提醒我?各种提醒功能包括这个余额提醒确实有,但需要自己去网银设置,这不是银行的义务。但最新的政策稍有改变,当可使用余额低于100刀时,你会收到银行的提醒,但这时可能已经晚了。如果需要将预警的余额往上提高,就需要自己去做设置。


2)我老婆问,为什么到了额度还让我刷卡成功?到了额度,余额为零了,确实还可以继续让你多刷一点点,然后立刻罚你款。


3)我老婆质问,你们这不是陷阱吗?领导说是那就是!


4)我老婆要求,赶紧地帮我设置到了额度就不让我刷。银行客服同意照办并告知设置成功。这个客服要么是新手业务不熟,要么就是敷衍了事,企图以谎言换取一个收场。事实是,银行没有办法做这个设置的,也没有银行会去主动清除这个bug,除非监管机构或政府强令。后面我老婆又被扣了两次就是例证。


5)这个NSF罚款不仅是你刷卡消费时会发生,也有其他的可能性。例如,商家重复扣款,你一笔自动还款的账单超过了余额,或者你根本就忘了自动扣款的账单从而没有留足够的余额;或者你不知道你账户上还有多少钱,但开了几张支票出去,等到支票清算时,发现你余额不足。


6)这个NSF,不仅针对信用卡,更多是针对借记卡。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那怎么办啊?别急,且看我三板斧如何将NSF斩于马下。


设置余额提醒。登录网上银行,在alert区域去设置余额提醒,当你银行可用余额低于某一个数额时,就会收到短信或/和邮件提醒,这样你就知道自己账上还有多少钱能用,也就不会透支了。


申请罚款退还。一旦你不小心透支被罚款了,先别急。你可以打电话给银行客服,但最好还是去银行营业厅,向银行工作人员申请返还。合适的理由就是你不知道NSF这个政策,请求退还,以后一定注意。本着维护客户关系的考量,银行工作人员基本上都会帮你做一个退还处理的。但同时会在系统里标注,“该客户已被告知NSF政策,并同意遵守,将来再发生相应罚款,不再予以退还”。也就是说,你有一次申请退还的权利。


申请透支保护。这个保护叫做Overdraft Protection Service,有了这个保护,就会在限定额度内即便透支了也免予罚款,或者轻微罚款。和你的金融顾问约个时间,请他帮你申请一个NSF信用额度,银行叫做Overdraft Credit, 只要你的信用记录中等偏上,都可以申请到一个大小不等的额度,你不小心多刷的钱只要没超出这个额度,就不会对你有任何罚款。一旦你超了自己余额加上这个信用额度,银行也只会罚你5刀,而不是罚你50刀。


透支保护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次罚款。你透支额度只要没有突破批给你的限额,就都免于罚款;你如果连保护额度都突破了,也只罚款5刀。另一种叫做月度保障。就是你每月只需交5刀可行了,无论你在一个月内透支的次数是零次还是十次。


我个人的理解是,前者是为真实发生的错误以10%的成本去买单,这是一个折扣权利;后者是为不确定性做出真实支付,本质上是买了一种保险。基于这个理解,我个人更青睐第一种透支保护,因为这个才是近似于零成本享受超值服务。更符合博弈论与孙子兵法的精神,所以在和客户的交流中,我基本上都会推荐这个方案。



我的钱为何被冻结了?

在加拿大,有相当大比例的加拿大人对缓存制度(Hold Policy)缺乏了解,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外来的移民了。经常有客户抱怨,为何我的钱被冻结了?我刚存的支票怎么用不了?我账户明明还有很多余额,为何就是用不了?我刚从RBC开的Bank Draft怎么存你们CIBC不能马上使用?我刚存的可是从TD开出的Certified Cheque,为了这个认证我还多付了8刀呢,怎么也不能立即使用?


客户有这么多疑问和质询,是因为不了解加拿大银行对支票都有一个缓存制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Hold Policy。客户在银行的账户内存入支票时,该支票尚未进入清算程序,即开票人账户尚未被扣账,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先垫付了资金到客户账户,然后再通过清算程序从开票人账户行处获得资金。在这期间,所存入的资金通常无法使用,但银行会根据不同客户的信用评级及在本行的交易记录,释放一定的额度让客户提前使用。


我所在的分行是CIBC在Okanagan的区域总部,非常的忙碌,隔三岔五就会从柜面区传来客户的狮子吼,“我的钱为何不让我用?你们有什么权利冻结我的钱?” 咋一听好像蛮有道理,连很多新入职的银行员工面对客户这样的质询都很不自信,只能干巴巴地解释说这是银行的规定,我们也没办法。客户听到这个解释岂能不火冒三丈。


其实,这个缓存制度,或者称冻结制度,是不无道理的。除了上面流程上的原因,也是一种对相关各方的保护措施。举个例子,东邪给西毒开了一张支票,西毒拿到银行去存。支票存好后,余额就显示有钱了。西毒很快就把这笔钱花掉了。过了2天,等银行间清算时,发现这是这是一张空头支票或根本就是伪造的。后果就是,银行首先冻结西毒的全部账户,原因是涉嫌欺诈,然后就会向西毒追讨这笔款子。西毒刚用这笔钱买了白驼山庄,哪里还得出钱来。所以银行遭受损失,西毒背下债务,同时信用记录和信用分遭受重创。如果有了这个缓存制度的保护,就不会有这些事情的发生了。


通常,这个冻结的时间是四个工作日(存款当日不算),四个工作日后就可以使用了。但有时候真的是等米下锅,等不了四个工作日,咋办?慌啥!你有玄冥神掌,俺有六脉神剑。


少商剑重视个人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分,尽可能和某一家银行建立长期良性的业务关联,这有利于你在Equifax和TransUnion两家公共信用机构体系之外,建立起专属于该银行给与你的资信等级。你的支票存入该行后,该行会基于你的资信等级并结合你在该行的服务时间,自动分配给你一个额度,可以不用等到实际清算,就可以提前使用这个额度的款项。这个额度少的可以为0,100或300刀不等,多的可以是几千几万几十万,公司客户可以达到数百万或更多,政府或金融机构客户就不用说了。


少泽剑要求银行打电话验证后放行。这个一般是指Bank Draft(现金本票),客户从银行开出这个本票,现金就即时从该客户的账户上扣走。但是,拿着这个Bank Draft去另一家银行存,人家是不认的,照样缓存冻结没商量。这时候你可以要求银行工作人员打电话给Bank Draft开出行对该本票进行验证,只要能接通电话,基本上认证就没问题,这时你存入就不再是普通的Bank Draft,而是Verified Bank Draft,这样所存入的资金就可以即刻使用,没有任何障碍。但问题是,这个认证电话耗时很久,很难打通,所以经常导致无法顺利通过认证。有经验的客户在开Bank Draft时,会请银行提供一张银行工作人员的名片,然后一起交给存入行的工作人员。这个电话因为是直达分机,接通就很容易,认证就是分分钟的事了。


少冲剑。如果客户持有的是政府部门开出的支票,例如加拿大政府、税务局、劳动保障部门等机构,拿去银行柜台,只要金额不超过1500刀,就可以直接取现(即使你不是该行的客户也不能被拒绝),当然存入后也就没有所谓的冻结了。1500刀之外的部分,就按照普通支票处理,拼各自人品和在该行的资信等级。特别提醒,政府支票不要在ATM或手机上扫存,否则会被当做普通支票对待。


中冲剑如果你存入的是普通支票,但是一个定期经常性发生的支票,例如你的pay cheque, 你就告诉银行工作人员这是pay cheque,然后他们会查询相应记录,约等于内部认证,然后也会免除缓存冻结。其他经常性发生的支票,例如前配偶给孩子的定期等额抚养费,或信托账户定期定额支票,这时你可以和你的客户经理或金融顾问做一些沟通,让他们在系统里做一些备注,这样你存入时也就没有障碍了。


关冲剑如果是一个普通支票,是不是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呢?办法当然有,例如别人给你一张从ScotiaBank开出的普通支票,理论上是必须要冻结4个工作日,但依然有解决方案。你可以去ScotiaBank花15刀做一下认证,让他们在这张支票上做签注并盖戳,这样就约等于一份Bank Draft,你再拿着这个认证过的普通支票去其他银行,该行就会打电话到认证行ScotiaBank去验明正身。因为是认证过的,所以只要电话接通,基本上验证就会通过,这样存入后就没有冻结了。如果你心疼这15刀的认证费,也有办法。你就直接把这张支票存入你在ScotiaBank的银行账户上。如果你没有ScotiaBank的账户,你就去开一个永远免费的Saving Account,然后要求他们进行内部验证并无冻结存入。


商阳剑银行和其他单位也一样,虽然制度严格,但在实际操作中也不缺灵活度和弹性。是否能够免除缓存冻结,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银行工作人员的配合度与主观意愿,你们沟通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免除是否能够成功。他们可以随便把你打发了,也可以不努力帮你办,或者电话随便拨一下没打通就算了,你也没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你仍然可以使出转败为胜的终极一招:或苦苦请求,或盛气凌人,或软磨硬泡,或大吵大闹,或者就做祥林叔祥林嫂同样的诉求反复叨唠几十遍,不达目的绝不离开,最终银行工作人员一定受不了,就会想办法帮你解决问题。非万不得已别使这损招,因有失品格。而且要注意分寸,过分了保安或警察会请你去喝茶的。


这个缓存冻结制度不仅针对支票,在银行认为有必要冻结的情形下都会这么做。我现身说法吧。记得几年前我卖了新西兰的房子,房款通过网银汇到加拿大。因新西兰网银每次限额5万,分了十几次在同一天打过来。过来就直接冻结不给用了。我确实急着开本票出去,所以就去银行理论。他们说是短时间内向同一账户密集汇款,涉嫌戏钱,所以必须冻结调查。我去银行大吵大闹,因为实在是很生气。我何尝不想一次性电汇过来,谁让你们资本主义国家这么落后,限制这么多。我有什么错,凭什么我的钱不让我用。后来他们在我的强大压力下终于给我解冻了。虽然他们也做了半小时的调查,但那就是走走过场,做到所谓的尽职而已。这种调查通常需要数天数周乃至数月,区区半小时能搞清楚来龙去脉?从加拿大打电话去新西兰,半夜三更谁会接你电话。几年前的我怎么就这么low这么没品,直接就使出了这终极大损招了呢?


六脉神剑是教大家如何破除缓存冻结,破不了也没多大事,不过晚几天而已,伤不了真元。但江湖险恶,有一个与缓存制度紧密相关的骗局我们一定要注意规避,因为与我们华人息息相关,一不小心就会被一剑封喉。我重点提醒一下!


在加拿大的华人朋友,经常会有换汇的需求。如果通过银行等正规渠道,肯定没问题。但有人贪小便宜,就会选择非常规渠道,这时候就容易产生风险。举一个案例:


小白想出人民币换加币,于是联系曾有过交易的小黑。小黑说我相信你,我先把十万加币打你账上,你查询你银行账户,加币到账了你再把人民币打给我。小白欣然同意。一会功夫,小黑说,白哥加币打给你了,你查查。小白一查,十万加币真的到了账上。于是通知国内的亲友往小黑指定的账户里打入相应的人民币。三天后,小白收到加拿大银行的通知,存入的十万加币属于空头支票,账户上的十万加币清零,小白涉嫌欺诈,进入调查程序。小白心急火燎去找小黑,小黑早已人间蒸发。


这个案例就是骗子利用加拿大的缓存制度布下的骗局。案例中的小白之所以是小白,就是对这个缓存制度缺乏应有的了解。要做到有效的防范,至少需要知晓这几个关键点。第一,骗子利用伪造的身份证或他人身份证在加拿大银行成功开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然后花上几十刀就能拿到支票本。第二,客户银行账户上即便只有一块钱,也能开出一张十万的支票;第三,这张支票存入他人的银行账户,能及时显示金额到账,且能一直显示到银行间清算。基于以上的几点,小白即便要走这个非常规渠道换汇,也应该等到几天后钱被解冻了才放出人民币。


这个骗局如果让你遇上了,你能否有效识别并规避呢?我想,至少有部分人会中招。务请华人同胞们小心,切勿中此毒招。此招之毒,对不懂缓存制度的人,如七心海棠,无色无味,闻之即倒。



你和金融顾问,谁更需要主动建立关系?

很多人可能毫不犹豫地认为,当然是金融顾问更要主动建立关系了,因为我是客户,客户就是上帝啊。这么认为当然是没错的。但换个角度,思考得更深入一些,说不定你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客户是上帝,但如果这个上帝不止一个,而是千千万万,你还是上帝吗?在银行,每个客户经理和金融顾问的客户名录上少则数百,多则数千,而个人的时间、精力与情感是有限的,分到单个客户身上,又能有多少呢?作为成百上千的客户之一,你如何能期待得到如上帝般的照顾?最正常的状态就是你接受到公事公办的待遇。如果你想得到优待,是不是应该主动与银行工作人员建立超越一般的非一般关系呢?


很多人可能想当然地认为,我是客户,我是有钱的大爷,各个银行争我抢我,我随便找找就有一堆银行的联络人。事实是这样吗?不一定!事实很可能是,你真要找银行工作人员帮你解决问题时,你很难找到真正替你着想帮你解决问题的人;本来一个电话几通微信搞定的事,你大费周章迂回曲折处处碰壁;你人离开加拿大回国,银行账户或其他金融资产有紧急状况出现,你打越洋银行电话根本就打不通,你发出的邮件石沉大海,即便收到回复,发现回复你的还是机器人,即便有人开始帮你处理了,也是不断地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最终被当皮球踢;你知道哪些银行费用可以被豁免吗?当你有大金额的换汇需求,知道有人替你张罗可以帮你申请到更好的汇率,让你一笔换汇业务多赚几万加币吗?真正优质的稀缺金融产品,会有人第一时间通知你吗?


这些都是额外的劳动,银行工作人员为什么要积极主动地去替你做这些事呢?他们辛苦了一天,难道不想早点回家陪伴家人?你多赚几万少赚几万他们压根不在乎,因为你连一个笑脸一个真诚的感谢都不愿主动赠于人家。你们既然不是朋友,如何能期待得到朋友的待遇呢?


庆幸的事,很多年前我就认识到了专业的价值,我也特别尊重、珍惜、感恩我身边的专业人士。我为此受益匪浅。术业有专攻,人人都有价值,都有闪闪发光的地方,我们身边根本不缺价值,缺的是发现价值的眼光、尊重价值的品格与平等待人的胸怀。



《财富温哥华》是我在疫情期间为打发时间弄的一个博客频道,停更一年多了。不是不愿写,是因为银行有规定,不能随便写,以免坏其百年清誉,所以先要申请、备案、审批后才可以写。码字快乐,但也辛苦。所以干脆就找这个做借口不写了。


本想写个三五百字的小帖子,一不小心就写成了万字长文。正如那贪杯之人,戒酒数载。一日忽来兴致,本想背着老婆浅尝半杯,结果就着一包黄飞鸿,把一瓶剑南春干了个底朝天。


差点忘了,我是来做广告的,怎么跑题了呢。赶紧杀个回马枪,正儿八经地做我的广告:我不卖金融产品,我只提供增值服务与解决方案;我不做一锤子买卖,我致力于建立长期良性的客户关系。我在CIBC,坐标:Orchard Park Banking Centre


谢谢朋友们看我的广告,谢谢你们的捧场!祝各位在加拿大健康、快乐、平安!


谨以此文,纪念我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一周年!





64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